来自南美的“生物导弹”:入侵生物海狸鼠可能造成哪些危害?
来源: 科普中国 发布时间:2025-04-25
图虫创意
最近,上海发生一件恐怖的事:郊区各地频繁出现“巨型老鼠”。它们的体型比兔子还大,而且不怕人。这种“巨型老鼠”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出现在上海?它是有害生物还是有益生物?如果有害,我们该如何科学防控?
海狸鼠(Myocastor coypus),又叫河狸、狸獭或沼狸,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大型半水生啮齿动物(Rodentia)。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国从苏联引进了海狸鼠。最初主要是为了观赏。后来,人们发现海狸鼠全身都是宝,皮,轻柔坚韧,可以制作裘皮服装;肉,高蛋白、低脂肪,被视为野味中的珍品;脂肪,提纯后用来加工高级化妆品;更重要的是,海狸鼠繁殖快,饲养成本低,加工增值大。所以各地掀起了饲养海狸鼠热潮。1962年,上海作为皮毛兽圈养的海狸鼠已超过1000只,种鼠还供应给江苏、江西、四川等省市,带动当地海狸鼠产业发展。
不过,由于市场缺乏规范,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供需失衡,海狸鼠养殖热很快降温,大量海狸鼠被弃养或放生。作为曾经海狸鼠养殖的核心地区,上海,毫无疑问成了海狸鼠泛滥的重灾区。
当然,除了海狸鼠基数大之外,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是上海成为海狸鼠繁衍胜地的重要原因。上海年均温15-17℃,无霜期长达230天,使海狸鼠可实现“终年繁殖”(其他地区如北京冬季低温抑制其活动)。实验显示,上海野外种群年均繁殖2.5胎,比北方地区高40%。此外,上海郊区以莲藕、水稻、绿叶菜等水生或半水生作物为主,与海狸鼠食性高度匹配。
这都为海狸鼠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繁殖条件。
海狸鼠一般体型较大,体长40-60厘米,体重5-10公斤,后肢有蹼,尾巴细长呈圆柱形,门齿呈橙红色。擅长游泳,以水生植物、农作物根茎为食,繁殖力强,每年2-3胎,每胎5-8只。
作为外来物种,海狸鼠让上海的种植户非常头疼,上海郊野规模化种植的莲藕、茭白等农作物都是它非常喜欢的食物。据种植户反映,海狸鼠春天挑嫩的下嘴,爱啃藕芽;秋冬季啃食成藕,影响收成;一年四季都会筑巢打洞,造成田埂漏水,增加维护成本。此外,海狸鼠还可能对湿地植被和原生水生生物造成威胁,甚至对其他鸟类的蛋和雏鸟造成一定危害。
此外,海狸鼠可携带肺炎双球菌、结核杆菌、鼠疫杆菌等病菌,其野外种群还常暴露在有福寿螺的环境中,加上它们对水生农作物的偏好,这些因素是否会导致病原体传播,需尽快进行研究。而且,海狸鼠作为外来物种,在上海和周边生态系统中缺乏天敌和竞争者,可能对本地生态平衡造成长期影响。
由于海狸鼠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还不明确,所以目前针对海狸鼠的防控主要是受害的种植户自行灭除。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已将海狸鼠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但目前来看,海狸鼠在上海对农业的影响大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海狸鼠暂时没有被列入我国有害入侵物种名单。
海狸鼠的扩散并非个案,历史上类似的外来物种引入也曾带来严重后果。例如,福寿螺同样作为经济物种引入我国,后因缺乏控制成为生态灾害。
“生物入侵”是1958年,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Charles Elton)在《动物与植物入侵生态学》(The Ecology of Invasions by Animals and Plants)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生物由原产地迁移至入侵地,在新环境定居、繁殖形成一定数量的种群,并造成经济及生态损失的现象叫做生物入侵。
由于新环境中缺少捕食者或其他天敌,入侵生物往往会快速增长,挤占本地物种的生态位,导致本地物种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进而破坏入侵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持续且长久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目前全球已知的37000种外来物种中,约有10%的物种为入侵物种。入侵物种间接参与并导致了历史上60%的物种灭绝事件。据估计,近五十年生物入侵在全球范围内共造成约128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其中在亚洲损失高达4300亿美元,我国更是占到了约40%, 经济损失达1747亿美元。
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之一,辽阔的地域和多种气候类型使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入侵种都可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比如入侵森林的松材线虫,松突圆蚧,薇甘菊;入侵草原的飞机草,水虱草,野莴苣;入侵湿地的福寿螺,牛蛙,螗蜍;入侵水域的水葫芦,水盾草,裙带菜;以及入侵城市的火炬树,多花黑麦草。 要防控入侵物种除了加强监控之外,主要有四种策略:
首先是物理防治,也就是对入侵物种进行捕杀。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破坏环境,但耗费人力且效果不明显,一般作为辅助措施。
其次是化学防治。这是当前常用的方法,使用方便而且效果明显。但随着农药的长期使用,入侵动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且存在危害本地非靶标生物、污染生态环境等问题。
然后是生物防治。比如用鸭子、鲤鱼和中华鳖等控制福寿螺;利用性信息素监测和迷向防治苹果蠹蛾。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且成本低,效果持久。
再者是以用促防。很多入侵物种原本是经济物种,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既能对其进行防控又有经济效益。就拿福寿螺来说,福寿螺个体大,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作为许多动物的饲料,还能提取抗肿瘤、抗病毒、抗凝血、降血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多糖和卵磷脂。
最后是综合防治。入侵物种的防控往往需要多种防控措施有机组合,才能达到有效的防控。比如,2010年新疆首次发现扶桑绵粉蚧,新疆迅速启动了自上而下的根除计划:焚烧受感染的植物和包装材料,广泛应用杀虫剂杀灭害虫,连续监控该入侵动物的传播,最终才成功根除扶桑绵粉蚧。
每个入侵物种都是投向生态系统的生物导弹。在全球化的物种迁徙浪潮中,只有建立科学系统的防御机制,才能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的天平上找到平衡点。毕竟,防控生物入侵的战役,本质是一场与人类短视思维的持久较量。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邢焕秋 科普作者
审核:黄承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站凡注明“学会秘书处”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四川省金属学会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或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上述作品,并注明“来源:四川省金属学会”。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站凡注明“来源:XXX(非学会秘书处)”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登载此作品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学会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内容仅供参考,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四川省金属学会联系。